一場圍繞“汴繡”商標的十年爭議終于結束,漫長爭議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是誰想獨占“汴繡”商標,又是誰在阻擊這一行為?
4月16日,開封春意盎然,這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旅游城市迎來了絡繹不絕的游客。著名的開封宋都御街上,熙來攘往的游客把目光投向兩旁的汴繡專賣店,這自然樂壞了宋都御街上的幾十戶商家。
不過游客們可能不知道,這里的大部分汴繡產品差一點不能再叫“汴繡”。一場圍繞“汴繡”商標的十年爭議剛剛結束,漫長爭議的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是誰想獨占“汴繡”商標,又是誰在阻擊這一行為?本報去年曾經報道了關于“鐵棍”山藥的商標爭議事件,“汴繡”商標爭議案例會否成為此類問題解決的曙光?
爭議:“汴繡”能否被企業獨占
歷史文化名城開封,有著無盡的物質和文化遺產,我們耳熟能詳的清明上河圖、包公祠、開封小吃、朱仙鎮木版年畫和汴繡等等,這些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然而,1997年一件小事打破了汴繡的平靜。
1997年11月18日,汴繡廠向國家商標局提出了“汴”及圖的注冊申請,獲準注冊,類別為第40類刺繡加工服務。1998年,汴繡廠又提出了“汴繡”及圖的注冊申請。根據《商標法》有關規定,如獲準注冊,上述“汴繡”系列商標將成為汴繡廠的專屬商標獨家專用。在商標的法定公告期內,開封大宋汴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宋汴繡)向國家商標局提出注冊不當和異議,認為國家商標局不應允許該企業注冊“汴繡”系列商標。在此后的爭議及訴訟中,有關部門多是將兩個商標案件并案審理。
汴繡廠前身為當地1954年成立的刺繡合作組,1958年發展為汴繡廠,主要生產刺繡欣賞品和機繡日用品,刺繡代表作為《清明上河圖》。1982年,蘇、湘、蜀、粵、汴五大繡品在北京展評。當時的汴繡廠是當地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汴繡龍頭企業,“金龍”牌汴繡被評為原輕工部優質產品。
當汴繡廠欲將“汴繡”注冊成為自家商標時,同城的大宋汴繡提出異議。大宋汴繡認為,汴繡是具有鮮明地理特征、歷史特征及文化內涵的地方名優產品,是開封人民的共同財富,應由社會共享。汴繡廠的商標注冊目的是對“汴繡”商標的獨家占有,這種企業行為是不合適的。應成立“開封市汴繡行業協會”,由汴繡行業協會出面注冊,以利于開封市汴繡行業對“汴繡”的共同使用。
爭議由此產生,2001年2月1日,國家商標局經實地調研,認可了大宋汴繡的異議,裁定:“‘汴’、‘汴繡’商標不予核準注冊。”汴繡廠不服國家商標局的裁定,遂向國家商標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商評委)提出復審。2006年12月18日,國家商評委審查后作出裁定:“‘汴及圖’、‘汴繡及圖’不予核準注冊在刺繡品等商品上。”汴繡廠不服國家商評委的裁定,遂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大宋汴繡為本案第三人,一場長達十年的商標之爭進入司法程序。
激辯:究竟是誰家的汴繡?
對于汴繡廠而言,因其在汴繡行業的龍頭地位,申請注冊“汴繡”系列商標具有先聲奪人的優勢。“‘汴繡’名字是我們廠起的,當然應該是我們的。”汴繡廠原任廠長、代理人惠國慶對記者說。他們在訴狀中稱,“汴繡”一詞由汴繡廠最先使用,1958年該廠字號就是“地方國營開封汴繡廠”。汴繡制品的知名度也為汴繡廠所創立,他們通過繡制《清明上河圖》使“汴繡”作為刺繡工藝品的品牌一舉成名。
汴繡廠還認為,他們在49年的經營過程中,通過持續使用和宣傳推廣,“汴繡”商標已經和汴繡廠建立了唯一對應關系,具有極強的顯著性和極高的知名度,這是汴繡廠努力的結果,國家商標局應予注冊。
有意思的是,異議者大宋汴繡代理人林玉柱也是汴繡廠原任廠長,他對汴繡廠在提高汴繡知名度和影響力方面也表示認可:“汴繡廠對汴繡的發展貢獻不可否認,但是承認其貢獻并不等于認可汴繡商標就應該歸屬它。”
林玉柱首先從法律角度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現在的‘汴繡’客觀上已成為公認的開封市刺繡產品通用商品名稱,商品的通用名稱不得作為商標注冊,這是《商標法》明確規定的。‘汴’是開封簡稱,沒有區分刺繡產品或者刺繡服務來源的作用,不應該注冊;‘繡’是工藝名稱,是商品的直接特點,不能注冊。”
在開封宋都御街行走,汴繡招牌隨處可見。粗略計算,僅在御街上的汴繡專賣店就有幾十家之多。記者隨意走進一家汴繡專賣店,熱情的店主馬上跑前跑后地介紹大廳里懸掛的汴繡作品。這位店主稱開封民間從事汴繡經營制作人員總數可能“數千甚至上萬人”之多。
不過汴繡廠在相關申訴書以及起訴書中表示,上述經營者多是該廠原有的工作人員,他們缺乏相應的組織形式和技術能力,實際上是對“汴繡”品牌的剽竊和侵權。汴繡廠認為他們申請注冊汴繡系列商標,實際上是對該品牌和整個行業的保護。
追溯:汴繡藝術源遠流長
汴繡廠在提交給法院的意見中認為,在上個世紀50年代之前,不存在“汴繡”的叫法。汴繡廠在民間傳統“軋花”技藝的基礎上,通過對民間刺繡針法的挖掘、整理,用獨特的刺繡針法制作出自己獨有的刺繡工藝品,并把自己獨創的“汴繡”商標用于產品上,因此汴繡既區別于開封地區的民間軋花,又有別于其他繡種藝術,可以作為商標進行注冊。
林玉柱在答辯時表示,“汴繡”是繡種名稱,是以開封地域為中心的中原民間刺繡的統稱。開封汴繡是在繼承宋朝手工刺繡基礎上發展而來,因開封別稱“汴”,故以開封為中心的手工刺繡統稱為汴繡,汴繡與“京、魯、甌”被中國工藝美術界譽稱為四小名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從事汴繡產業多年的資深人士向記者介紹,多個史料記載,汴繡起源于宋繡,北宋的宮廷設“文繡院”,內有繡工三百人,集全國能工巧匠于一地,宋繡盛極一時。隨著金兵入侵,大宋南遷,能工巧匠亦隨同南遷蘇杭一帶,宋繡從此衰落。
他認為,今天的汴繡是在繼承、恢復宋繡的基礎上,借鑒蘇繡、湘繡的技法發展而來的繡種,因產于開封一帶,故名汴繡。我國的繡種中,蘇、湘、蜀、粵被稱為四大名繡,京、魯、汴、甌被稱為四小名繡。
此外,林玉柱特別提到,汴繡廠1982年獲原輕工部優質產品的作品,使用的是“金龍”牌刺繡商標,開封其他汴繡經營者也分別注冊了“文繡院”、“錦繡堂”等刺繡商標,說明現實經營活動中的汴繡經營者實際上均是把汴繡作為一個刺繡通用商品名稱使用的。
更為重要的是,在近年來的經營活動中,陸續出現了近百家汴繡經營者,一些經營者的實力不在汴繡廠之下,他們的經營活動均把汴繡作為刺繡產品使用。所以,即使汴繡這一稱號在初期具有一定的商標顯著性,現在也已完全喪失。林玉柱認為,汴繡作為歷史遺留的獨特地方文化,地位應該同中國四大名繡一樣,不應由一家獨占。
結果:汴繡屬于全體開封人
做出不予企業注冊汴繡系列商標裁定的國家商評委在裁定中表示,汴繡已泛化成一種繡種名稱,雖然汴繡一詞由汴繡廠最先使用,汴繡知名度也為該廠創立,但據多種權威書籍記載,汴繡所代表的技法卻由歷史流傳下來?,F如今,在開封地區采用該技法制作刺繡產品的企業不止汴繡廠一家,上述企業均不同程度地將“汴繡”或者“中國汴繡”字樣繪制在其刺繡產品或懸掛于店門口,作為生產或者經銷的商品名稱進行宣傳。此外,汴繡廠在長期經營活動中并未將其作為商標進行保護或使用,加之汴繡技法并非該廠原創,“汴繡”一詞已經泛化為開封地區獨有的刺繡品種名稱。
2007年7月20日,北京一中院在判決中認定,汴繡被《中國工藝美術史》等權威論著稱為與京繡、魯繡、甌繡齊名的四小名繡之一,說明汴繡已成為有特定制作區域,有特定工藝特點的獨立繡種;開封地區的經營者常常將“汴”與“繡”字連用于刺繡產品,汴繡廠主張的“汴繡商標與其建立唯一對應關系”缺乏事實根據,不予支持。
判決稱,“汴”為開封別稱,無其他特定含義,汴繡廠將“汴”指定使用在刺繡品等商品上,相關公眾極易將“汴”字認成為繡種和繡品名稱,而不易將其作為商標來識別,缺乏商標應有的區別性顯著特征,屬禁止性注冊的表示。汴繡廠將“汴繡”這一特定的繡種名稱指定使用在刺繡加工服務上,僅僅直接表示了該項服務的工藝特點,缺乏商標應有的區別性顯著特征,屬禁止注冊的標志。
基于以上認定,北京一中院最終維持了國家商評委不予核準注冊“汴”及圖,“汴繡”及圖的裁定。2008年4月16日,汴繡廠代理人惠國慶向記者證實他們沒有提出上訴,這標志著爭議十年的汴繡商標案已經塵埃落定。
這樣的結果讓開封一家經營汴繡產品的老板很高興:“汴繡的事鬧得很大,前些年我們都覺得不能再打汴繡招牌了,當時都想轉行不干了,這下子我們都得救了,大宋汴繡等于給大家做了一件好事。”這位老板坦言,汴繡行業大部分經營者都是汴繡廠的原職工,背后都經營有幾十人或者數百人不等的刺繡作坊,如果不能叫汴繡,他們的刺繡產品在市場上將毫無競爭力。
針對上述判決結果,林玉柱特別向記者強調:這是一場公益官司,他并不是為個人,或者為自己的企業爭利益。簡言之,不是去和汴繡廠搶汴繡商標,而是希望汴繡商標不被獨占,能夠成為整個開封汴繡行業共享的資源。
思考:是結局也是開始
記者獲悉,開封市汴繡行業協會正在著手申報注冊“汴繡”商標的工作,汴繡協會會長胡魁先向記者證實,目前汴繡商標注冊工作正在進行中。
對于判決結果,汴繡廠代理人惠國慶表示不滿意,他對記者稱他們吃虧在于商標意識不強。
對于汴繡行業的發展,惠國慶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將假冒偽劣的產品從市場清除,很多經營者打著汴繡的牌子,但不是汴繡,他們實際上是從外地進的貨。一些經營者甚至沒有繡工,沒有繡工,哪里來的產品?”
雖然官司輸了,但汴繡廠現任廠長魏積安認為他們仍可以繼續申請重新注冊。
魏積安介紹,他們的產品近年來曾多次作為河南特產贈送普京、連戰等人,企業經營情況還不錯。不過讓記者驚訝的是,雖然他們是開封歷史最悠久,也是開封規模最大的汴繡龍頭企業之一,但企業只有區區100多名員工,這個數字頗為出人意料,也和汴繡廠的鼎鼎大名不相符。
一位汴繡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開封汴繡行業的特點是弱、小、散、亂,名氣大而內部虛弱,發展緩慢。那么,當地企業為何不借開封旅游近年來風生水起的大好時機加快發展呢?魏積安肚子里似乎有一肚子苦水:“汴繡人才不好培養,要通過中專技術培訓,還要學習美術等知識,有一個較長的過程。但更重要的是,如果大幅度招兵買馬,培養一批人才,最后這些人走了,反而變成對手。”不難看出,汴繡商標之爭雖然塵埃落定,但汴繡行業在新時期的發展之路才剛剛開始。
會長專欄